探索区块链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运用

2020-04-03 17:31:44

11月3日,第六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举行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梅君认为,应探索“区块链+”在食品安全等领域的运用,加快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,实施食品安全智慧监管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提出,建议我国粮食生产应由增加产量为主转向提高质量发展为主,加快构建更高质量、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。


观点1 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


图片关键词


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梅君说,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还不牢固,粮食和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很多。从需求方看,人们饮食消费结构已经从过去满足吃饱转变为安全营养和健康。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,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同时扩大优质供给。


孙梅君建议细化食品安全监管标准。目前我国已发布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,具体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细化。同时,鼓励企业采用高于国家强制食品安全标准的企业标准,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,建立食品安全全程控制和追溯体系。

孙梅君建议,要完善有利于食品供应链发展的法规制度,严格把控产地环境、粮食收储、食品加工、流通销售等质量安全关,推动从农田到餐桌食品供应链的转型升级和质量变革。

据介绍,2015年修订的《食品安全法》出台以后,我国相继发布了多项配套的法规和规章制度。10月31日,国务院颁布了新修订的《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》,将于12月1日起正式实施。条例进一步强化了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、标准的制定、检验检测等方面的制度性规定,明确了企业的主体责任,加大对责任人的惩罚力度。

伴随着食品供应链上的新技术、新工艺的广泛应用,在提供丰富多样食品的同时,也给食品安全带来诸多挑战。孙梅君认为,可探索“区块链+”在食品安全等领域的运用。区块链技术开创了食品供应链溯源的新时代,既有利于保障和改善食品安全状况,提高信息的透明度,也有利于提高溯源的效率,降低企业成本。要加快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,推进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区块链等技术在食品产业的应用,实施智慧监管。

此外,当今食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已超越国界,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,都会影响到整个食品产业链条的安全。各国政府、食品企业等公共、私营部门应当加强合作,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。

观点2 建议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


图片关键词

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介绍,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新挑战。随着人口增长、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,中国粮食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。中国人均GDP去年已超9700美元,城镇化率接近60%,从先行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发展规律看,进入这一阶段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将加快升级,对动物性产品以及饲料粮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。


随着工业化、城镇化进程加快,势必还要占用耕地,加强生态建设也要求部分耕地退出农业生产,部分农业用水转为生态用水,耕地面积还可能减少,农业用水还可能被挤压,这也将对提高粮食供给能力形成较大约束。

王一鸣介绍,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粮食生产也要由增加产量为主转向提高质量为主,加快构建更高层次、更有质量和可持续性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。今年以猪肉价格为主的农产品价格涨幅较大,对农产品保供给、稳物价敲响了警钟,需特别重视生猪恢复生产,增加供给,提高抗风险能力。建议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,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的动态平衡。

具体而言,要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。通过国家储备制度保持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,健全低收入人群补助与消费价格相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,保障低收入家庭的食物供给。

农产品供给要更注重提升品质,适应消费需求结构升级趋势,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,增加绿色、优质和特色农产品供给,健全农产品和食品质量标准、监管、检测体系。实施优质粮食工程,提高绿色、优质、特色粮食产品供给。

此外,要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全球资源,在互利共赢中稳定国际供给。加强与主要农业贸易伙伴国的战略合作,增强农产品贸易关系的稳定性,同时加快农业“走出去”,加强农业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,建立全球主要农产品产业链、供应链和服务链,形成稳定的国际供给渠道。